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陈庆州太极拳,以及陈庆州太极推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现在昆明的太极拳明师有谁?如何联系?
- 2、尊古陈氏太极拳的历史
- 3、陈庆州成果成就
- 4、陈有华简介
- 5、陈庆州的人物简介
现在昆明的太极拳明师有谁?如何联系?
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陈庆州大师入室弟子郭俊国功夫不错。郭俊国,一九五三年九月出生,河南省武陟县人,自幼随父习武,后投身少林,十八岁开始教授散打。他擅长摔、打、擒拿,功夫深厚纯正、德艺兼备,授徒有方。郭俊国在国际太极拳年会表演赛获太极拳第一名、太极剑第一名、六十公斤级交手第一名。
师傅的选择:明师的重要性:虽然师傅不一定非要找高师名师,但一定要找明师。明师能够真正传授太极拳的精髓,而不仅仅是表面动作。考察师傅的资质:在选择师傅时,可以考察其太极拳的造诣、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反馈等,以确保能够找到一位真正适合自己的师傅。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太极拳的好坏主要是看谁更有能力教学生。因此,有“明师”这一说法。能够让学生明白,同时自己也能明白的老师,就是所谓的明师。因此,业内很多人喜欢真功夫的人都推崇明师的说法。而名气,这个概念,在商业上可能是最值钱的,但在太极功夫方面,却是最不值钱的。
尊古陈氏太极拳的历史
1、太极大师陈庆州,尊师遗训传太极。 尊古陈氏太极拳的提法本于当代太极拳大师陈庆州,1972年一代宗师陈照丕去世前叮嘱弟子陈庆州一定要把传统太极拳架势和练功法传承下去。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众多传授太极拳的名家将架势改编,以适应人们健体之需,而所传太极拳已经渐失原有技击临战之特色。
2、陈庆州大师现有五子:陈有则 陈有京 陈有芹 陈有华 陈有强 入门弟子120多名,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习练和传授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二路 及各种器械和行功棒、太极球。其中四弟子职武营有再传弟子三十名。其它弟子均有再传弟子多名。现尊古太极拳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传承。
3、尊古陈氏太极拳,主要内容包括陈氏太极拳基础桩功、太极球、太极行功棒、打三袋、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老架二路套路和陈氏传统推手等。
4、叫尊古太极是因为强调尊古,就是尊崇古贤,不忘前辈功德。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太极大师陈庆州,尊师遗训传太极。尊古陈氏太极拳的提法本于当代太极拳大师陈庆州,1972年一代宗师陈照丕去世前叮嘱弟子陈庆州一定要把传统太极拳架势和练功法传承下去。
陈庆州成果成就
1、陈庆州在太极拳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曾发表多篇太极拳研究论文,并著作有《陈氏太极拳行功太极球》,该书由中华书局在2002年发行。他录制的陈氏太极拳教学录像带由中国体育音像出版社和南京解放军工程学院电教中心联合出版,1993年发行,影响广泛。他的另一著作《陈氏太极拳功夫荟萃》也在同年出版。
陈有华简介
陈有华简介如下:基本信息:陈有华,男,汉族,1968年11月出生,籍贯为河南温县徐吕村,是著名太极拳师陈庆州的得意门生。武术背景:自幼随父陈庆州研习太极拳,拥有六段武术功底,擅长陈氏太极拳老架及传统器械,擒拿走化技术精湛。在省级推手比赛中连夺五届冠军,被当地政府授予二等功。
陈有华,男,汉族,出生于1968年11月,籍贯河南温县徐吕村,是陈庆州的得意门生。他是一名资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也是一位国家武术套路教练,拥有六段武术功底。
陈庆州的人物简介
1、陈庆州,一个在中国河南温县林召乡徐吕村有着深厚根脉的男性,祖籍陈家沟,出生于1934年5月,是陈氏太极拳这一古老武术的第十九代传人。他不仅在太极拳的世界里独树一帜,还身兼多项重要职务,如焦作市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温县庆州武院院长,以及中国焦作(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的副秘书长。
2、陈庆州,男,中国河南温县林召乡徐吕村人,祖籍陈家沟,出生于1934年5月,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世(第十一代)传人。焦作市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温县庆州武院院长,中国焦作(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美国陈庆州功夫研究会太极拳总教练,中国新乡陈氏太极拳陈庆州功夫研究会名誉会长。
3、太极大师陈庆州长孙,陈有则长子。中国陈家沟太极拳二十一代传人,温县庆州武院太极拳教练。自幼酷爱家传太极拳,5岁就跟随爷爷陈庆州练习家传太极拳,后又经父亲陈有则,叔叔陈有华 陈有强指点。18岁就得爷爷真传太极拳老架一路 二路(炮锤)器械 行功太极球 行功棒 擒拿走化。
4、在太极拳大师陈庆州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武术技艺更加精湛。太极刀、枪、剑、棍等器械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太极真谛的追求者:其武术之路充满了对太极真谛的不懈追求和实践,每一次学习都使他的技艺更加完善。
5、6年,原占国先生的太极拳之路拓宽了,他向陈式太极拳的第十七世传人陈俊功老先生学习,深入领悟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在陈家沟的学习期间,他更是有幸拜在了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世太极大师陈尚全的门下,进一步深化了对太极拳的理解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