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和式太极拳基本要求,以及和式太极拳基本要求不偏不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和式太极拳简介
- 2、和式太极拳九要论
- 3、如何才能练好和式太极拳及动作要点
和式太极拳简介
1、和式太极拳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由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的太极拳名家和兆元所创。和兆元出身医学世家,曾师从陈清平习武,并深受理学大家李棠阶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和式太极拳。特色与核心:和式太极拳的特色在于轻灵圆活,顺遂天道,注重遵循自然法则。
2、和式太极拳又称代理架:拳技与理论完美融合,体用一致,拳架自然柔活,顺遂浑圆以理体内中和之气,二气阴阳和合而达于外,故称“代理”。太极图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述。太极图外呈环圆,环呈无端之象。和式太极拳以“太极”之理规范指导拳架,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
3、和式太极拳:集拳架、推手、散手于一体,三者相互验证,蕴含技击、修身、养身之道。 孙式太极拳:动作轻灵小巧,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
4、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5、和式太极拳的理论特点包括:“合、顺、中、平、轻、柔、圆、活”八个方面。合:技理相合,太极真谛。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 外三合,内三合。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脚而腿而腰总要完整一气。顺:招法内劲圆为宗,顺遂轻灵刚柔用。习拳之道多留心,神敛体松法自然。
6、和式太极拳又称为代理架。所谓代理架,有两方面的含义。(1)人的身体技术和理论有机的结合。(2)以自然柔活的身体运动,练养体内浩然之气。即有表及里,从而达到练内的目的。和兆元在《太极拳要论》中说:“理技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和式太极拳九要论
1、和式太极拳九要论一体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也。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必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可成归于本,事非必有然哉。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
2、步法与手法、身法等需要协调一致。正如《九要论》所述,“身欲动而步已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逼”,强调了上下协调一致的重要性。
3、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最不像太极拳的拳种,是陈王廷集蒋发所授的三丰太极拳与陈式炮捶改编而成,陈家十四世陈长兴将秘不外传的三丰原式太极拳传给了杨露禅,后来太极拳分成了杨、吴、武、孙、赵堡五大流派。
4、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
5、武式太极拳:代表人物武禹襄创始人吴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吴鉴泉创始人孙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孙禄堂大家比较熟悉了。另外现在又出来和式太极拳,现代的掌门人叫和有禄,很年轻的,这次全国武术功力比赛裁判、教练培训班在徐州师范大学举行,刚见过他。
6、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所创。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如何才能练好和式太极拳及动作要点
精神放松 放松就是在大脑的支配下,肢体有意识地、能动地松弛,无论什么情况,精神都不紧张,心中自然,无论发生何事,泰然处置,从容应对。浑圆 等你的身体能够自然放松之后,就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解决浑圆的问题。所谓浑圆,就是浑厚、圆活、饱满。在练拳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沉稳的内劲在里面。
步法与手法、身法等需要协调一致。正如《九要论》所述,“身欲动而步已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逼”,强调了上下协调一致的重要性。
、身法规矩、守中是练好和式太极拳的基础:和式太极拳又称“尺寸架”,身体的运行状态要用“尺寸”来衡量,手足的起、行、止要规矩端正。身法中正,不偏不倚,不贪不欠。求中、守中、起中、攻中。进退、仰俯皆能守于中,起于中,不犯抽扯,一进毕至,路径最近,实为技击之捷径。